top of page
文蛤-02.png
文蛤-02.png

​漁電共生:漁民的美夢還是噩夢?

      2019年5月15日,七股漁電共生籌設在即之際,兩百多位七股漁民來到臺南市政府前傾倒文蛤殼,抗議市府將召開漁電共生專區審查委員會,卻未好好考量在地養殖業者處境、給予他們發表意見的妥善管道。

     

      漁民對於生計的擔憂、對自身權益遭忽視的怒意,與他們賴以維生的文蛤,一同在市府前傾洩而出。漁電共生推行的同時,攸關漁民權益保障的問題,就此浮上檯面。

蛤?你不知道我是誰?
文蛤-04.png

文蛤以需要行光合作用的藻類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,是臺南七股地區主要養殖的漁產。

臺灣水產養殖總面積大約四萬一千公頃,文蛤養殖占七千公頃,七股的文蛤養殖面積

則占兩千五公頃,約為全台文蛤養殖面積的三分之一。

七股漁民的憂慮心聲

      身兼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一職的漁民楊惠欽表示,落實於七股的漁電共生政策,從源頭「物種的選擇」就出現問題。文蛤以需要行光合作用的藻類與浮游生物為食,架設光電板所形成的遮蔽率,勢必會影響到文蛤產量;不太需要光線的虱目魚、台灣鯛、石斑等,反而適合作為發展漁電共生的養殖魚種。

楊惠欽.jpg

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/漁民 楊惠欽(攝影:曾越)

      近年來,極端氣候的影響明顯反映在文蛤養殖上。七股文蛤產銷班第九班班長郭永慶表示,在各方面條件均良好的情況下,以往文蛤從一斤五百粒,生長成可供食用的一斤三十粒大小,約需八個月的時間;現則因極端氣候,生長速度延長為十二個月左右。楊惠欽說,文蛤已因極端氣候減產,光電板固然可以幫助遮擋豔陽與強降雨,但遮蔽率所造成的餌料生物減少、水域生態改變、作業上無法整池、曬坪等疑慮,亦不容忽視。文蛤養殖本就遇到挑戰,置入光電板無異是再多了一項需要適應、克服的關卡。

郭永慶.jpg

七股文蛤產銷班第九班班長 郭永慶(攝影:曾越)

      漁電共生對養殖產量造成的影響,目前是由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負責實驗。依政府規定,光電板遮蔽面積不可超過漁場四成,養殖產量則需達原先的七成。即使目前水試所正積極試驗、正面的結果報告也陸續出爐,七股漁民對於如何「以六成土地達七成產量」,仍內心惶惶。

水產試驗所的研究回應

      水試所現階段主要以「立柱式文蛤養殖」與「浮動式魚蝦養殖」兩種室外養殖漁電設施進行試驗。文蛤方面的養殖試驗由台西分所負責,主要針對不同遮光率對於文蛤生長與水體環境的影響,進行探究與改善。

室外養殖模式配合的兩種太陽能光電:

​立柱式太陽能光電

立柱式太陽能光電

目前主要與文蛤配合進行養殖試驗。

透過模擬遮蔽率的方式,檢測太陽能發電設施的設置,會對需要光照的文蛤以及養殖環境造成的影響。

光電設施1.png
遮蔽率:太陽能板在試驗池上方所覆蓋的面積,佔池塘面積的百分比。
文蛤-04.png

浮動式太陽光電

​目前主要與魚蝦類配合進行養殖試驗。

此類型太陽光電容易形成生物附著在浮台之下的問題,進而造成浮台浮力不足,或是養殖魚蝦缺氧的狀況。水試所表示目前正努力進行試驗與困難排解。

光電設施2 (1).png
​浮動式太陽能光電

      面對漁民所提出的產量疑慮,水試所表示,根據目前試驗結果,文蛤可以達到原產量的70%,符合政府規定。遮蔽率所造成的餌料生物不足,則可以透過投餵人工飼料進行輔助,且在有遮蔽率的實驗池中,藻類葉綠素α的值不一定會少於沒有遮蔽率的量值,因此,適當的遮蔽可能讓文蛤擁有較好的成長環境;至於整池、收成等作業面向的影響,目前亦有計畫進行相關研究。

      水試所目前仍在進行相關試驗與資料蒐集,朝著試驗再現性的方向持續努力。漁民郭永慶卻對投餵人工飼料的解方提出質疑,認為不符合漁民實際操作上的成本效益,同時也擔憂人工飼料會影響水質控制。

      雖然都進行著養殖作業,試驗場所與實際魚塭終究是不同場域,過程所牽涉到的面向亦有所不同。政府政策立意良善、水試所試驗結果進步,但回歸漁民操作、從理想轉為現實、並有影響其生計與養殖經驗的風險時,也許還需進一步的雙方溝通。

%E5%BC%B5%E7%A7%89%E5%AE%8F_edited.jpg

農委會水產試驗所 海水繁養殖中心 張秉宏博士(攝影:曾越)

漁民王坤禾:

「太陽能綠電,是上天給我們​最好的禮物。」

      身為漁民,來自雲林縣口湖鄉,曾任雲林縣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總幹事的王坤禾,卻對漁電共生有不同看法。他列舉了許多漁電共生所帶來的益處,認為若綠電發展成功,臺灣不只不會缺電,還能增加農漁民收入;太陽能板的清潔、維修、保養,也能為當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。   

 

        王坤禾說,農漁民若純粹倚靠生產來謀生,能獲得的利潤非常有限,但他們擁有的資產——土地,現在卻能因綠電政策帶來收益。他於民國107年申請漁業署的養殖場補助,並於去年年底,以室內水產養殖場逐層向鄉公所、縣政府、能源局申請架設屋頂型太陽能板;獲准後,今年四月與台電簽約,並於五月一日開始發電,正式開啟屋頂型漁電共生之路。架設面積雖小,但目前以一度電換五塊錢的比例,一個月也可以為他賺進三萬左右收入。

王坤禾.jpg

雲林縣口湖鄉漁民 王坤禾 (攝影:曾越)

王坤禾的室內養殖模式「屋頂型太陽能光電」之路:

王坤禾流程-10.png

兩地漁民處境不同

關鍵在於土地所有權與光電架設方式

      王坤禾擁有自己的土地,發展綠電對他來說,是增加收益的好方式,可補足純靠養殖所得的微薄收入;一面發展綠電,一面增加漁民收益,亦符合「漁電共生」的原始立意。但在七股,有七成漁民是承租戶,僅能向地主租地養殖,漁電共生政策在影響產量之餘,也同步重組了當地的租地生態,土地議題便成為攸關漁民生計的核心問題之一。   

         另外,王坤禾與室內型養殖所搭配的屋頂型太陽能光電,亦不如七股地區將推展的立柱式與浮動式太陽能光電,會對養殖與作業過程造成直接影響。不同土地有不同的養殖型態,光電架設方式亦有所不同。

 

     

C0218.MP4.08_49_00_13_edited.jpg

王坤禾的室內養殖場與屋頂型太陽能板 (攝影:曾越)

bottom of page